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扶贫措施
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主要依托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农业科技培训指导、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农业科技组织化带动四种方式开展科技扶贫。
贫困地区农户通过参与以上科技扶贫活动提升自身产业发展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最终实现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善而增收脱贫。

(一)农业科技产业示范。
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实现了从单一农业技术推广到农业科技全产业链集成示范的转变,高校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产业发展主体。
合作建立不同层次的产业科技示范平台,构建从“中心试验站—区域示范站—技术推广站”的综合农业科技示范体系。
中心试验站主要根据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通过新品种的引进和培育,以重大科技共性战略问题和品种创制为核心,研发产业各环节关键技术,形成主导产业创新的源头;
区域示范站主要利用中心试验站系统化提供的科技成果,对各个地区核心支柱产业的生产进行肥、药、人力、机械等一体化示范,集聚各个生产区的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并进行合理配置。
标准示范高效栽培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这些技术导向是成本控制与质量安全;

技术推广站重点利用区域示范站集成化示范的成果,满足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需求,提供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各类技术服务,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二)农业科技培训指导。
农业科技培训指导是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有效手段,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构建了“大学—试验示范站—示范点”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根据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基础和市场需要。
一方面,在高校内部集中举办针对基层农村干部、农技骨干等重点人员的农业科技系统培训,全面提升农村管理干部的服务能力和农技骨干的科技创新水平,为区域农业产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一批“领头雁”;
另一方面,以为产业中心地带的各试验示范站建立产业技术培训中心,定期组织高校专家向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科技培训。

培训内容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等整个产业链的农业科技示范与应用,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产业致富带头人。
同时,针对影响产业发展的某项重点技术,在各示范点的田间地头不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农业技术培训,科技扶贫专家结合农业理论讲解和现场亲自示范指导,逐步增强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是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核心扶贫措施,能够缓解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产品销售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降低农资购买、技术应用、市场营销、灾害预防等环节的信息搜寻成本而拓展农业利润空间。

一方面,产业示范站依托高校和杨凌示范区的科技、人才、教育、平台等资源优势,运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电信专线、短视频应用等现代网络信息手段。
建立农业科技专题网、专家远程信息服务系统、农业科技专题电视节目、科技服务在线直播等信息服务平台,为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提供科技咨询、产业指导、市场动态等全方位的信息支持。
另一方面,各产业试验示范站专家团队分别建立直播抖音、手机短信、QQ群、公众号等多渠道的科技信息服务途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实时答疑解惑,提供方便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

(四)农业科技组织化带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引领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和产业科技应用的先行者,将贫困小农户与农业产业组织有机衔接是提高科技扶贫效率的重要手段。
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利用土地承包、农资统一供应、病虫害联防联控、订单农业、品牌共享等多元渠道,将农户融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
运用“合作社+贫困户”、“农业企业+基地+贫困户”等组织化经营模式,有效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农业产业组织的“涓滴效应”。
带动周围小农户采纳新品种、新设备、新模式等农业新科技。农业科技组织化带动提高了基层科技扶贫的效率,避免了直接面向小农户进行科技推广的潜在风险和高额成本。
从二〇〇五年探索实施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以来,该科技扶贫模式在促进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区域产业人才培养、助推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成效。

其成为支撑西北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扶贫新路径和新方法。产业示范科技扶贫模式的具体实施成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支撑了贫困地区农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科技扶贫依托产业科技示范平台,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推广的有机链接,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对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全产业链升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其中,该科技扶贫模式支撑陕西省国定贫困县千阳县苹果产业从零起步。
六年时间累计发展矮砧苹果面积10万亩,建成苹果自根砧育苗基地1万亩,年均出圃优质苹果苗3000万株,引领千阳县成为我国矮砧苹果的重要产业基地和苹果矮砧栽培技术的区域应用中心。
第二,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扩散。

产业科技示范平台的建立,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促进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问题的结合,增强了农业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与扩散的效能。
第三,提升了贫困地区农业人才培养质量。
结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的技术需求,依托“大学—试验站—示范点”三级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围绕粮、果、畜、菜、茶等扶贫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农业专题,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活动。

有效提升了基层农业农村干部、农业技术骨干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培养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四,推动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提档加速。